新材料与化工学院简介


 

新材料与化工学院由原化学工程学院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并而来。其中,原化学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86年1月成立的化工系。2000年1月,学校调整院、系(部)、教研室行政建制,成立材料与化工学院。2006年6月,学校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,在材料与化工学院的基础上,分别成立化学工程学院和学校直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。2012年11月,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。面对新时期学校事业整体发展需要以及化工、材料学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发展的需要,2021年6月,学校党委将原化学工程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并,成立新材料与化工学院。

学院下设化学工程系、材料工程系、制药工程系等3个系化学化工教学与实验中心、仪器分析教学与实验中心等2个基础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专家团队,3北京市重点实验室,2个校级重点研发机构等目前在校本科生1359人,研究生265人。

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、化学工程与技术等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,材料与化工、生物与医药等2个类别专业学位授权点材料、化学工艺等2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、1个北京市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单位支撑学科有化学工程与工艺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、制药工程、材料科学与工程、生物制药、功能材料、应用化学等7个本科专业。其中,化学工程与工艺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、制药工程3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是教育部“卓越计划”试点专业,并均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。制药工程同时是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、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。

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,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。现有“特种弹性体复合材料”“恩泽生物质精细化工”“燃料清洁化及高效催化减排技术”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,实验室面积12000多平米,仪器设备总值2.2亿元。有4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,1个北京市高水平创新团队。近五年国家级科研项目30、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,承担企业横向课题260余获得省部级、行业协会科技成果奖励12;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20余;发表SCI、IE收录论文320余完成团体标准、地方标准各1项。

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。现有教职员工117人,专任教师92人,其中教授23人,副教授42人,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2.6%,有硕士生导师65人(含博士生导师9)。国家级特聘教授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1北京市高层次人才2人北京市“长城学者”2人,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端领军人才1人,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,北京市优秀教师2人,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、北京市科技新星各1人,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、北京市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20余人。

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,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现有北京市精品课2门、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4门、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课件2门、北京市大学生校外人才培养基地3个。出版高等学校规划教材8部,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、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教学成果奖3项。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“大学生研究训练”(简称URT)等课外科技活动。近五年,获批市级以上URT项目项目280余项。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+大赛、挑战杯、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、全国化工设计竞赛、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、北京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等一系列学科竞赛,学生参赛比例达到50%以上,市级以上获奖比例达到15%左右。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%以上。

学院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。与美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德国、马来西亚等多所大学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关系,先后选派了多名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,选派多名本科生到英国赫瑞.瓦特大学开展“2+2”双学位培养。

面对新时代、新机遇、新发展,学院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勇担学校党委赋予学院的新使命,以学生为中心,以成果为导向,全力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发展,使其成为学校博士授权学科的突破口、人才培养的示范区、科研成果的富集地、产教融合的试验区,为学校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作出应有的贡献!